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75%以上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万;年人均期望寿命77.0岁,但人均健康期望寿命仅68.7岁,这意味着老年人平均带病生存期长达8.3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佳慧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如果老年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老年人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将承受更为沉重的照料和经济压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宝贵窗口期,应尽快完善政策,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各项服务,更好为老年健康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短板多,多个环节存在“脱节”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涵盖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全过程。老年健康需求比较复杂,常常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需要多种服务,对各类健康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要求更高。尽管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迅速,但目前各类健康服务组织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上看,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仍不高,老年医学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康复护理服务发展仍然滞后,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等明显不足。慢性病患者长处方制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医保脱卡支付、社区药店配送等配套措施还不完善,老年人长期用药问题还面临不少困难。急诊急救体系、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等都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张佳慧说。
例如,年中国民生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2.7%的受访者回答有家庭医生,经常接受家庭医生服务者仅占所有受访者的13.6%。医院设置了老年医学科,但老年医学专业人才整体储备不足。目前全国从事老年医学者不足人,且大都由各个专业抽调或转行而来,未接受过老年医学专业培训。
老年人健康服务除了在多个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外,还在多个环节存在脱节问题。张佳慧说:“老年健康服务涉及内容广、提供主体多,服务提供和筹资都存在不同机构和部门‘分段’负责问题,加之老年人健康信息不能充分联通,影响各类健康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这些问题不仅给老年人就医带来很大不便,也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加重老年人及全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例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类服务主要由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负责;疾病诊治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院占主体;康复护理、医院、专业康复机构、各类养老服务组织等不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刚刚起步,目前医院提供。这种“分段”服务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医院服务脱节、医院和科室诊治服务脱节、疾病诊治与康复护理服务脱节等现象。
由于服务性质不同,老年人各类健康服务由不同来源资金“分段”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由财政负担,疾病诊治和部分康复项目由基本医保支付,长期照护服务仅在少部分试点地区由长期护理保险支付,其余大多数需要个人自付。不同的筹资和支付制度安排影响着各类服务的整合。
综合施策,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连续性
“应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中心、以提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尽快补齐老年健康服务链条中的各项短板。”张佳慧呼吁。
张佳慧建议,应当落实政策,发展老年医学、上门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料、心理健康、急诊急救等服务。调整、优化医联体内部资源布局,优先、重点发展老年健康相关服务。引导中小型医疗机构向康复护理机构转型,做好出院患者与社区间的过渡衔接。支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专业健康管理机构等提供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管理等服务,支持各类专业机构提供陪同就医、代购药品等服务,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满足老年人各类健康服务需求。
据了解,由一家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全部服务,是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连续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模式。美国综合护理项目(PACE)以多专业综合小组为会员老人提供全面的医疗、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打包式”模式。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取购买“整合式服务”的方式,即要求由一家具有资质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全部服务。
“应该支持发展能提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同时,医院将服务向院前、院后两端延伸,加强各科室对养老机构和社区的巡诊、会诊、随访、指导,面向社区提供更多开放式服务,建设‘没有围墙’医院。”张佳慧说。
老年人支付能力整体有限,未来如何完善筹资和支付制度?张佳慧认为,一方面,要通过降低甚至取消门诊起付线、提高年度报销限额、加大康复护理服务报销力度、建立国家层面的老年人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实际报销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筹资、支付和考核制度,引导机构提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连续性。”张佳慧建议,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立足社区促进各类健康服务整合;推动区域综合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健康信息联通;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指导等,从而更好地促进老年健康服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