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ienLu编辑
jianghui引言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与世界心理学界脱节。改革开放后,随着绝大多数人逐步迈入小康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却开始显著增多,这曾是许多国家共有的经历。心理干预资源缺乏加上需求激增,导致涌现出一大批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一些非常专业、敬业、关心咨询者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需求。但在市场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现象。这篇文章就是源自针对这些问题的现场讲座,在此先简单的梳理一下背景。从心理咨询资源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大多数国家,心理咨询人员通常需要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并进行专业实习,在专业机构获得行业资质。然而,在中国这一规定还没有得到广泛贯彻,因此一些咨询师所接受的正式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此外,一些在过去几十年中,某些在世界心理学界昙花一现出现的各种干预方法,它们虽然已被证明效果有限甚至完全无效,但由于中国市场需求激增,这些干预方法仍被不加筛选的引入中国,并被吹捧成灵丹妙药、独门绝技。心理咨询师们常常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接受培训,以获得某个干预系统的证书,用以挂在自己的办公室上。事实是,并没有一种单一的干预方式能适用于所有心理问题和来访者的。心理咨询人员的生存对于一个新兴市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市场能够支持咨询资源并让心理工作人员生存良好,才能稳定地成为一个社会服务行业。然而,有些咨询人员和机构不顾职业操守,从美发店、美甲店等地学习营销套路,在接触某位来访者之后就强行推销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咨询套餐。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职业操守,也违背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公众并不能清晰的了解心理干预应该是怎么样的,对此存在一些偏见和歧视,这让一些人对于寻求心理干预感到相当地犹豫。另外,由于对于心理干预的了解不足,大家同样也不明确心理干预的范围。我听到过很多咨询师提到,失恋后的痛苦案例,实际上这类情况大多并不属于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范畴。失恋后有痛苦、心情起伏等等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并非心理问题。反之,如果失恋后内心毫无波澜,那倒有可能是有心理问题存在。另外,在世界各地,还存在一个现象,即所谓“PopPsychology”或称为“流行心理学”。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