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0年前,德国《明镜》周刊两位记者汉斯-彼德·马丁与哈拉尔特·舒曼,出版了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书。在这本较早讨论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书中,作者开篇就提到未来世界可能出现“20:80”的现象,即20%的人享受到全球化收益,而剩余80%的人成为全球化的输家。如何安抚这80%的人?作者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献出了一个“药方”:以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以娱乐节目的移情作用、以电视作品的肥皂剧温情,转移那部分人的注意力。这个策略被形象地概况为“奶头乐”:为了不让全球化的失落者像婴孩般啼哭吵闹,就给他们塞上奶嘴,尽管实质上吃不到奶,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安慰与平稳他们的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奶头乐”理论是一个失却底线公平意义的“黑色”理论。最初主要使用在国际关系领域。主要发达国家或核心国家通过“学术殖民”或虚假意识形态迷惑发展中国家,或以某种程度的电视电影大片和舆论宣传、以核心国家的民主意识解释“欠发达”国家不发达的原因,逐渐使全球化影响中的边缘国或半边缘国接受“已成为80%一份子”的那种断裂事实。
但后来,这种理论也进入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坛,用于解决阶层固化、用于解决制度原因造成的“中产阶层的掉落”问题,也用于解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中的阶层分裂与*治不认同问题。这种现象被持进步立场的学界人士称为“奶头乐陷阱”,即在“有缺陷的发展”使社会发生断裂后,面对20%的人财富迅速增长、80%的人的不发展或不进步,为避免“二八”现象造成冲突,将眼花缭乱的广告、虚假繁荣的肥皂剧、缺乏思想性或脱离实际的文学作品以及过度过量的游戏等输入人们生活,形成饭后谈资或打碎整体的社会记忆,用以消弭矛盾的发源基础。
“奶头乐”现象得以形成的基础,一方面奠基于资本主义的国家规约,奠基于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对边缘国的意识形态入侵,另一方面也受各种社区亚文化和亚群体心理的作用。那些不思进取、坐等保障、消弭意志、追求小富即安的人,可能会心安理得地享受所谓的“奶头乐”配置。面对核心国的学术殖民地战略,或者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发展中国家易被植入“奶头乐”思维,并在青年中形成“奶头乐”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过来又会形成“奶头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怪圈。
现在看来,“奶头乐”理论已转化为其发源地美国的经济、*治和文化战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一定程度上也在美国国内保护了那20%的人的利益。但这一理论及其战略的短期性、虚幻性与做伪性特征,只会继续加固既已形成的阶层结构,难以为下层百姓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难以解决发展的不平等问题,给国际治理与国家治理埋下祸根。特朗普的当选及其当选后美国*策的走向,就再好不过地证明了美国社会存在内部不能克服的分裂性症候。
正因如此,中国在未来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发达国家经历的有缺陷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是坚定改革开放道路的后发赶超性现代化,是将发达国家几百年现代化过程压缩在短短几十年内的现代化。这需要我们一方面防范发达国家输入的“奶头乐”文化产品与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要格外警惕某些群体形成的“奶头乐”生活方式。“奶头乐”生活方式的消极意义在于:在最初阶段,可能只需要有一个空奶嘴就可以产生“乐”的感受,但在福利刚性需要的惯习中,其在第二阶段会需要一点“奶”才能“乐”,其在第三阶段可能需要源源不断的“奶”的输入才能产生“乐”。届时,如果遇到“断奶”的情况,其会马上产生“不乐”的心态,降低其在生活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奶头乐”现象,但这种现象还只是一种亚文化与亚生活方式。为保持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就需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消除“二八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形成全社会的团结机制。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就业的公平与公正、社会流动的公平与公正,给农民阶层与工人阶层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上,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