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17日讯(本网记者陈诗婷林杰通讯员陈秋红实习生汪梓裕)荣获国内多项医学类和科技类大奖、助推肝癌放射治疗首次进入国际指南、发表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余篇、培养硕士和博士28名……深耕肿瘤放疗前沿领域数十年,带领科研团队完成前瞻性的研究,回顾医院放疗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昭冲在医学界的从业履历,可谓成果斐然。
初次见到曾昭冲教授,是在家乡惠安的海边。虽然年逾六旬,头发也已花白,但这位惠安乡贤的步伐还像年轻时那般稳健。即便在上海工作三十多年,曾昭冲依旧是“乡音未改”。谈到家乡,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图为曾昭冲教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视频授课。东南网记者林杰摄
30载潜心医学勇斗“癌王”立标杆
时间倒回到年。当时大学本科毕业的医院工作,为了延续自己的“医师梦”,曾昭冲离乡背井前往上海攻读外科学硕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外科学教授汤钊猷。
毕业后,曾昭冲留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工作。当时,肝癌曾一度号称“癌王”,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往往只能延续几个月的生命。意识到放射治疗的重要性,汤钊猷把研究放疗这一重担交到了年轻的曾昭冲手中。
年11月,汤钊猷院士给曾昭冲教授的信提到,肝癌放疗是一张白纸,鼓励他从事肝癌的放疗。
“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在泉州有过两年的工作经历,那时接触不少肿瘤患者受制于治疗条件,看了很心酸,更加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那个年代的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从那时起,曾昭冲也从一名外科医生走进了放射肿瘤领域。
为了写好面前的这张“白纸”,在导师汤钊猷教授的推荐下,曾昭冲曾两度前往美国深造。当时,国内外将肝癌视为放射治疗的禁区,学成归国的曾昭冲带领团队开展肝癌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在此之前,肝癌病人并不能采用放射治疗的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曾昭冲团队开创的肝癌放射治疗解决了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肝癌病患者的治愈率。
本网记者采访曾昭冲教授。黄勇专摄
曾昭冲年开始主持医院放疗科的工作,至今已有21年,累计放疗肿瘤病人4万余人,无医疗纠纷和差错。当初的那张“白纸”,绘满了最新最美的蓝图。这数十年间,他潜心医学,探索开拓,特别是在留学回国后,他在肝癌研究所全体同仁的支持下,开展肝癌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相关论著。
迄今,曾昭冲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共计发表余篇肝癌放疗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其中SCI英文论文篇、中文论文60篇。这些肝癌放疗的论著,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篇论著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曾昭冲教授获得的国家和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证书
“看到那些病人,通过放疗能延长生命,还和我们医生成为了好朋友,我感到很欣慰。”曾昭冲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而这样的坚持贯穿于始终。
如今,医院放疗科已经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科室,引用他的“中国经验”使肝癌放射治疗首次进入国际指南,临床研究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仅让众多已经“判了死刑”的癌症病人起死回生,也为祖国在国际医学界赢得尊重和赞誉。
年,曾昭冲教授应邀到第42届日本肝癌年会上作报告,图为大会结束后,组织者授予曾昭冲教授荣誉证书。受访者供图
言传身教勤钻研放疗学科带头人
“给病人治病,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曾昭冲说,放射治疗同样也是一场“立体战争”——医生负责诊断、确定靶区;物理师主要测量剂量、矫正机器的精准度;技术员需要操作机器;剂量师则负责处理图像;还有网络工程师……曾昭冲平日里就和整个团队共进退,为肿瘤病人开展放射治疗。
年,曾昭冲教授应邀,在亚太肝病年会上作报告。受访者供图
在治疗中,团队也着实碰到了不少问题。治疗时,肝脏会随着呼吸运动而移动,而放射治疗的射线却只会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打到体内的时候,要是器官动了,那就打偏了。就像在打靶,瞄得很准,但是风一吹,打到靶子的机会就要降低很多。”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曾昭冲在团队内发起头脑风暴,凝聚众人智慧,力求实现最优解。苦思冥想后,一个全新的想法应运而生。“既然肝脏会运动,那用压腹的方法减少运动幅度不就行了?”
可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怎么压还是关键。曾昭冲和团队经过多次探讨研究,设计出了一种特殊的打气装置。治疗时,在病人腹部上方放置一个气囊,当压力达到70毫米汞柱时,肝脏就能处于静止状态。曾昭冲和他的团队也凭借着这项技术,拿到了两项专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借鉴。
曾昭冲教授授课现场。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人才培养,我主要还是从医疗、教学、科研这三个方面入手,尤其是科研。”曾昭冲认为,无论是治疗肝癌,还是其他疾病,都需要不断钻研,否则就会原地踏步。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曾昭冲身上,还有一种乐于分享的精神,他认为,单靠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只能帮助到一小部分人,通过研究,将自己的成果与同行分享,就如同把一滴水放入大海,能够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许多医生都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了卓越的临床人才。
除了有放疗科主任这个身份,曾昭冲还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从教多年来,他已培养了28名硕士、博士。在第64届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上,他的学生有六篇论文被选中,其中两篇在大会上做口头发言,另有四篇被选为墙报交流。令曾昭冲欣慰的是,这些学生学有所成之后无论身处何方,都没有离开过放射治疗这一领域。如今,他们医院的骨干力量,加入当地人才计划,开展相关研究,共同“放射”光明。
曾昭冲教授带着年轻医生做实验研究。受访者供图
铭记惠人惠己功成不忘桑梓情
对一件事感兴趣后,就会全身心投入——这是曾昭冲的中学老师王泽楚对他的评价。
还在福建惠安一中读书时,曾昭冲就加入学校的地震测报兴趣小组。王泽楚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曾昭冲个子不高,对地震测报颇感兴趣,研究起数据来极其认真。凭借肯钻研的精神,曾昭冲在初二年就获评省优秀地震测报员。
曾昭冲教授(前排右七)回乡参加惠安县曾纪华奖学金颁奖活动。图源:惠安侨联
“昭冲同学在中学参加地震测报的钻研精神比较少见,他对地震数据的精益求精态度,或许融入到他后来从事医学领域研究工作中去。”王泽楚介绍,曾昭冲还是一名有跨栏特长的运动员,大学期间曾代表学校参加省级运动会,并成为国家三级运动员。
聊起学医,曾昭冲坦言,主要得益于小学教师出身的父亲的教诲。父亲告诉他:“去当一名医生吧,当医生可以救治病人,为社会作贡献。”
年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曾昭冲被安排医院从事肿瘤医疗工作。两年之后,带着攻克肿瘤梦想的曾昭冲报考了研究生,并如愿以偿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曾昭冲教授(左一)年轻时与家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成功地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后,曾昭冲也为家乡人民带来福音。期间,来自家乡的一位有肝癌家族史的晚期肝癌患者,经过他的放疗结合介入治疗,如今患者已经无病存活19年。同样有一位99岁高龄的老家乡亲,经过立体定向放疗也获得治愈。
此后成为名医的曾昭冲也常常回老家惠安义诊,为十里八乡的百姓送来健康。“因为工作需要,大半辈子在外地生活,能有机会回到家乡为乡亲们服务倍感高兴。以往我的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医者仁心,心系养育你的故土,心系陪你成长的患者。”已是花甲之年的曾昭冲表示,当前他积极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课,每周三次,希望能够惠及更多的医生同行和患者。
攻成不忘报桑梓,一直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的曾昭冲,近些年都受邀成为曾纪华奖学金委员会代表,回乡为高考优秀学子颁发“曾纪华奖学金”。
医院门诊室,曾昭冲教授向求医者耐心讲解。受访者供图
“我学生时期也获得过‘曾纪华奖学金’,奖学金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期待家乡的学子在今后的道路上能戒骄戒躁,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学业、工作上实现更加高远的人生追求。”曾昭冲说,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就告诉他,“惠安”两字的由来有一层含义是“惠人惠己,安家安国”,此后他也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多年来始终践行着惠安人的这种精神。
漫步在家乡广阔的海边,回首当年走过的路,已成为惠安在外知名乡贤的曾昭冲说道:“我们惠安人有一种勤劳刻苦的精神,我带着父辈和老师的教诲去抗击肝癌,带着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医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长,就是惠人惠己。”
曾昭冲说,医学道路无止境,自己将依旧奔跑在路上,保持走出家乡时的美好初心,奋勇前行。
人物名片:
曾昭冲,出生于年,惠安螺城人,现任医院放疗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年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年考取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学家汤钊猷,致力于肝癌防治基础研究和放疗临床工作。深耕肿瘤放疗前沿领域数十年,医院放疗科已经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科室,引用他的“中国经验”使肝癌放射治疗首次进入国际指南,为祖国在国际医学界赢得尊重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