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usan
编辑
石亚琼
疫情以来,心理健康赛道的投资节奏确实不一样了。甚至,01年有风口了。
受到“疫情导致大众心理压力上升”的逻辑催化,00年下半年开始,心理健康赛道的节奏有了明显的加快。开始得到连续融资的企业逐步增多,投资人观察到了更多正面的线索,陆续下注、加注。
01年,国内心理健康赛道的融资比以往的热度都稍高了一些,全年融资事件5起,涉及0家企业,并且多个头部企业进入B轮及C轮。
01年心理健康赛道融资列表
过往,投资人不出手,主要认为在需求端低渗透率、供给侧不发达的情况下,行业拐点未到,有其他大好的消费医疗赛道可以选择。
心理健康赛道企业经常陷入“早期融资一轮游”的尴尬,侧面反映出获投企业的成长性问题,没倒在路上的是少数。甚至最近,行业前列的心理咨询师服务工具「学个案」的法人主体「心语心伴」于01年10月底申请破产,供给侧的心理咨询师自己活都不够、真当不来别人的生意。
同时,相比于美国,目前国内对心理健康个别细分领域的监管*策尚不完善。比如,国家对心理咨询服务、数字疗法等细分领域的监管体系,与其泛医疗健康定位不匹配,难以摒除后续的监管变化风险。
但在这个供给要素稀缺的行业,也有投资人优先选择在全链条要素都已经投入建设、尤其是供给侧及数字化手段、数据资产沉淀有先发优势的主要玩家,耐心等待拐点到来。
也有投资人在寻找解决行业痛点的新方案,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去主动解决渗透率问题,于是01年数字疗法及AI+解决方案的风口升起;或者去找到更轻量的产品和服务,去挖掘浅层情绪需求的巨大市场。
01行业图谱
经6氪初步整理,国内心理健康赛道产业链目前如下:
心理健康赛道产业链
6氪在试图将不同企业划分到产业链时看到,很多企业的业务其实出现了多个产业链节点。在以下内容中,如果一个玩家对多个领域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水平,那我们会将其分至多个领域。
0产业细分
解决供给痛点:精神心理服务
精神心理治疗的医疗成果是高度可测量的。对于病理性的精神心理问题比如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通过服用妥当的药物,配合辅助手段,可以重新恢复良好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治疗药物价格不高,且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将广谱的精神科药物纳入医保范围,只要能接触诊疗资源,患者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疗助。
根据《00年精神心理健康互联网洞察报告》,国家卫健委年5月公布数据显示年全国1亿人口共有17.5%中人群存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健康中国行动(-00)》年7月披露,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分别占我国人口的.10%及4.98%。行业玩家和投资人曾向6氪表示,国内精神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4.5万名左右,医疗资源集中在省医院,但6氪暂没有找到该公开数据。
高度不足的供给端、供需割裂、需求端的刚需,使得精神心理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具有较大的价值。严肃医疗涉及稀缺的专科医生资源,部分玩家涉足药品供应链,壁垒最高。
根据国家相关*策规定,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不可以对患者进行首诊,即不得确诊病症、开具处方、开具建议用药等信息。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仅可进行随访、接访、复诊等行为,相关行为需遵循首诊医嘱。
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进行初步分诊、在线咨询、复诊开药、药物配送、院外康复管理,平台一般需医院牌照与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头部企业主要有「好心情」、「昭阳医生」,以及往上延伸产业链的AISaaS服务商「小懂健康」等。我们也会将「小懂健康」归入其他内容小节。
此外,还有垂直领域的服务机构和私医院/医疗机构。其中,垂直领域玩家主要专注在儿童自闭症(孤独症)领域,包括在心理健康赛道率先进入C轮的「大米和小米」、依托北京六院资源的「北大医疗脑健康」、「恩启Ingcare」、「Alsolife」等等。
投资事件较多集中在儿童自闭症(孤独症)相关机构,主要是由于假性自闭症占比很高,只要在儿童低龄时进行早期干预,假性自闭症的小孩子们是可以得到康复的。明确的治疗方案、家长们的刚需、国内康复机构的缺失,使得该领域的投资前景相对明朗。
值得留意的是,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疗法本身具备结构化的特征。某些机构在服务过程中,有较高比例的康复服务由数字化软件驱动,也具备数字化疗法特征。比如,「医佰康」对第三方康复机构也输出智能SaaS业务,因此我们同时也会将其归类到数字疗法的小节。
与前述互联网服务平台相比,专业垂直领域服务机构的自有服务团队比例会更大,同时也对人才供应链进行投入,打造自有的职业培训体系;设有线上远程干预课程以及远程指导,也相继于线下布局康复中心,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体验。
精神心理细分领域企业列表
风口:数字疗法+心理AI
数字疗法及心理AI的频繁融资是01年心理健康赛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