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也阻挡不了教培人赚钱 [复制链接]

1#

网络大V、拥有粉丝万的“九边Pro”最新发布的微头条中说:

“······比较意外的是教培,行业被灭了之后他们影响并不大,那些老师给有钱人一对一去了,有不少人反而收入高了”。

而此前,更知名的大V、粉丝量达近千万的司马南曾发微头条,声称有人

“······各地校外培训机构似乎又死灰复燃,只是换了马甲,如新东方的语文改名叫‘思辨与口才’培训,数学改名叫‘益智’培训,英语改名叫‘乐学素养’培训;很多培训出现新的特点,一是校区培训点变少了,二是位置和宣传手段更隐蔽了,三是培训价格更高了······”

结合二者的微头条不难看出,“双减”以及相关政策的发布,对于教培行业的影响,或者说关于教培行业的“整治”,尽管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伤筋动骨。相反,和其他行业相比较,教培行业在今年的发展反而更加稳定了,与此同时,在疫情频发、封控屡行的情况下,教培行业的从业者,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

难道,真的没有人能够阻挡教培人挣钱么?

首先,要区分“学科类”教培和教培的关系。

不管是“双减”相关文件还是最近才发布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从本质上来讲,主要针对的还是学科类教培。

所谓学科类教培,主要面向的是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当然,有少量的幼儿园学生。

学科类教培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主要根源还是由于我们当前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分配不均,以及目前的升学制度所导致的。市场的繁盛依赖于此,但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治理就能根除的,为什么?这是刚需。

正如九边所说的那样,家长有很多种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教培机构、教培人只是不断调整方式来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而已,并不见得因为从严治理了,就会消失。

相反,由于管控严格导致的资源供给减少,直接的表现,也是最合理的表现便是价格上涨,这一点,在从业者看来,就是单位有效价值的上升,无可厚非。

如果你的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学以及孩子的同龄人,父母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的孩子补课,请问,你能坐视不管么?

最好的办法,还不是只有随大流,和周围人一样,继续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补起来,不然又能怎样,除非你的孩子不参与将来的竞争,或者,他可以承受竞争失败产生的代价。

所以,在我看来,学科类教培机构将会长期存在。学科类补课将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下去,什么时候结束?那就要看我们的升学、考试制度能够最大限度调整到什么时候了。

而对于非学科类型的培训来说,比如音乐、语言、美术、舞蹈、书法等,这些科目本来就是有钱人,或者说相对富裕的那一群人的孩子要学的,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哪怕是没有“双减”政策以及疫情,他们也不会让孩子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认知的原因,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清楚,以后有机会再讲。

所以,学科类培训变着方式进行,非学科类培训本来受影响较小,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教培行业受政策的影响不会那么致命,只不过比起以往,单位时间的营收效率和收益确实有一定的下降,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其次,当收入降低时,穷人顾及的是温饱,富人顾及的是品质。

这一点,应当从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降级中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因为当大家都没有钱,或者手上的钱比以前稍微少了一些之后,肯定要将有限的钱和消费集中于生活必需品上面来。相比之下,往年大家要看定影、旅游、投资理财、买房购车······这些消费升级的事情就显得不是当下最紧要、最必须的了,因此,将有限的钱投入到相对而言最重要的项目上几乎是绝大部分人的一致选择。

那么,什么是相对而言最重要的消费支出呢?

很简单,无非就是吃饭、医疗、教育。

义务教育并不需要花费很多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那么,课外补习便是主要的教育支出了。

在教育支出方向上,很多人的意识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补习班、特长班的费用是必须要提前缴纳的,而且,还要预缴一定量的课程才能够上得了,否则,连名都报不了。

当众多人的消费意识比较统一的时候,作为市场机制下的服务提供商接收到的信息就会迎来集中爆发,因此,在很多教培机构的从业者看来,如今家长的意识反而强于很多年以前。也愿意支付相对而言较高的费用,只要你的口碑、课程没有太多问题,基本上不会缺客户。

不妨想一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电影可以不看,在网上下载看也是可以替代的;旅游可以不去,因为反正哪儿也去不了;医院除了必须,只要加强锻炼,不生大病尽量少取;餐馆尽量不去,在家下厨干净、卫生又健康。

但孩子的培训班不去可以吗?

自己教,别说能不能教了,光和孩子斗智斗勇,进行情绪上安抚与磨合都需要很久,更别说现如今的教学方法与标准上的巨大差异了。

我就看见过很多次,一些老年人给孩子辅导语文,连前后鼻音、声母韵母都分不清楚,完全教错的情况;到了数学方面,一般家长的能力,也只能辐射到三四年级左右,往上就无能为力了;有家长报网课、买视频资料让孩子来看,又要解决孩子注意力及视力的问题;而对于艺术课目,家长几乎绝大部分都束手无策,别说辅导了,连审美都几乎是相反的······这些问题,学校解决不了,家长解决不了,请问,现当下,除了教培机构,还有谁有意愿、有能力、有结果地进行解决?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没有!一个都没有!

那么,当市场上出现能够提供相关服务的商业实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培机构时,一个基本的市场特点就应该是有需求、有供给,就应该有交换。

而政府行为的目的质疑应该是规范与监管。

所以,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才会让整个市场更加良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进化、升级,这才是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于那些心有余、财力有余但却精力、能力不足的家长的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现如今的情况恰好如此。

以前,有人讲一句俗话,叫“荒年不饿手艺人”,教培机构、教培人说到底,也属于手艺人的一种。想一想,即便是在这个相对艰难的时代,还不是有大量短视频网红,动辄打赏过百万,直播带货网红销售动辄过亿?!

所以,财富总体上来讲,不会急遽减少,只会重新分配;而需求也不会彻底断绝,只会重新划分比例。

那么,当大家都不去看电影了、不去旅游了、不去投资房地产了,为了孩子,报几个培训班,还是应该没问题的。

而且,我也相信,带孩子去看一场《战狼》的震撼大于上一节钢琴课,但多年以后,《战狼》的电影情节一定会被忘记,但上课学到的知识则没那么容易被遗忘。

当然,对于还没有子女的家庭而言,享受当下,过好自己,顺便批评一下教培机构也是自由的一种表现。

你说对吗?

“精灵虎有话说”——80后,商业经管领域分析师,致力于商业运营及管理,热爱文字写作,多平台创作者,实操商业成熟案例十多起,有自己的实体商业愿望与实践机构,重视商业但不为商业所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