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在肠黏膜内出现突出于黏膜表面的新生物。在没有确定病理之前,统称为肠息肉。
肠息肉主要的诊断方式依赖于结肠镜检查,早期没有癌变或者病理的分型是比较良性的情况下,治疗以肠镜下的切除为主。
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都有可能诱发肠息肉出现。那你知道肠息肉的早期征兆有哪些吗?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肠息肉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了解一下。
01肠息肉的分类
1.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最为常见肠息肉类型,在结肠和直肠最为多发。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发展成结直肠癌。
2.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也叫做假息肉,这种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通常发生在慢性结肠炎患者身上。
3.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较容易发生在大肠部位,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多见。这种息肉一般都比较小,可表现为黏膜表面一个水滴状突起。往往表面光滑,基底较宽,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息肉
错构瘤样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它并不是一种肿瘤而是组织的细胞数量或者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错构瘤样息肉一般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尽量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的恶化。如果并发肠套叠、肠梗阻,则需要做外科手术。患者饮食上要注意,而且这种疾病比较容易复发,建议定期复查。
02肠息肉的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
肠息肉的形成与遗传有有非常重要关系,可由父母基因遗传给后代。
2.饮食因素
与平时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腌制的食品有关,其中细菌会和胆酸产生反应,可能会形成腺瘤性息肉。
3.炎症刺激
当肠道的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时,可导致肠粘膜出现息肉。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会导致肠道充血水肿,从而让其糜烂溃疡。
愈合后疤痕会逐渐收缩,最后就会形成息肉状。加上慢性炎症刺激会引起腺体阻塞、粘液储留,所以更增加了肠息肉的发病率。
4.年龄
肠息肉属于未确定病理性质的异常生长组织。大量数据研究显示,肠息肉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可能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异常有关。
5.感染
有文章报道,一些腺瘤性的发生,跟肠道的病*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6.胚胎发育异常
一些幼年性息肉,一般都是先天胚胎发育异常所造成。
7.其他
异物损伤、粪便碎渣、异物刺激等使直肠黏膜受损,也会形成的肠息肉。此情况是属于比较严重,所以患有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等到明确具体的病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03肠息肉毫无征兆?上厕所若有6个表现,建议检查一下
1.便血
息肉较小和位置较高、数量少时多为隐性便血,只是在粪便常规检验中潜血阳性。息肉较大或位置较低可见肉眼便血,特点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常黏在粪便表面。
2.息肉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患者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黏膜层松弛,并发直肠脱垂。
3.排便困难
如果村长出体积较大的肠息肉,就有可能会引发排便困难问题。正常人的排便是相当通畅的,并且不会受到阻碍。
但是肠息肉的患者会有大便干结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肠息肉会阻碍大便排出。并且,肠息肉容易使大便长期存在于肠道之中,因此大便干结的情况就比较常见。后期排便会越来越困难,需要进行全面的肠道检查才能够确定疾病。
4.腹部疼痛
腹部不适、疼痛是肠道息肉早期且明显的预兆,因每位患者息肉的部位、大小、多少等情况不一样,其腹痛程度也有所不同。
疼痛部位一般在中腹部或脐周,可为隐痛、绞痛、胀痛或钝痛,一般呈间歇性疼痛。病情严重时,可伴有肠鸣。
5.腹泻
肠息肉在发展过程中,会影响肠道功能,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如果出现反复性的腹泻,甚至有黏液便的出现,就应及时检查肠道功能。
6.大便带有“凹槽”
大便在结肠内形成,然后慢慢被输送到肛门,最后排出体外。如果肠道内有息肉,大便在运输过程中会与息肉发生挤压,导致大便出现“凹槽”。
04肠道息肉有那么可怕吗?
肠息肉是不可怕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肠息肉是属于肠道内发生的良性增生,是在肠壁上出现了赘生物,会凸向肠腔的方向生长。
肠息肉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通过电子纤维结肠镜进行检查。同时要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根据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制定治疗的方案。
肠息肉如果是增生性质的,以临床观察为主,如体积有快速增长或者反复出现临床症状,可以做切除治疗。如果是炎症性质息肉,以药物治疗为主。如肿瘤性质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做切除治疗。
腺瘤性息肉又分为绒毛状及管状腺瘤,腺瘤性息肉癌变的风险较高,需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同时可1年左右复查一次,病情较为顽固需增加复查频率。
存在家族遗传因素的病人,建议家庭成员进行结肠镜排查。防止发生病变不知,发现后已成癌,导致延误治疗。
05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肠息肉?
1.饮食卫生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3.加强体育锻炼
多在阳光下运动可增强体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爱乐养生#